明
明朝(1368年1月23日-1644年4月25日),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,历经12世、16位皇帝,国祚276年。明朝初期,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(今南京市),其辖区称为京师。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(今北京市),北平布政司升为京师,原京师改称南京。
公元1368年,时为韩宋吴王的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、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,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,国号大明。由于明朝皇帝姓朱,因此又称朱明。
明朝前期,经历过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,明初的经济也迅速恢复,国力迅速成长,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。至成祖朱棣时期,国势达到顶峰。成祖极力扩张领土,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,是为永乐盛世。其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,史称仁宣之治。英宗和景泰帝时期,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,惟经过于谦等人抗敌,最终解除国家危机,但暴露出明朝的空前危机。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,政局尚可平稳。武宗沉溺游乐,最终使到孝宗一脉绝嗣。世宗即位后,引发大礼议之争,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,总揽朝纲。明世宗中后期,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,平定倭患。世宗驾崩后十数年,经历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,国力得到恢复。神宗中期,完成万历三大征,平定内乱,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的计划。然而因为国本之争,皇帝逐渐疏于朝政,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明朝末期的政治混乱,史称万历怠政。熹宗时期,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,至崇祯帝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。然而崇祯帝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,明朝最终被农民军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所灭。1644年,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,至此明朝享国祚276年。随后,满清军队击败大顺军,入主中原。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延续数十年,直至1683年清朝占领台湾方止。
明朝的领土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,初年东北抵日本海、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,后缩为辽河流域;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,后改为今长城;西北至新疆哈密,后改为嘉峪关;曾经在今中国东北、新疆东部及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。不过,国际上对明朝是否实际统治了西藏存在较大的争议。明成祖时期,甚至短暂征服及统治安南(今越南北部),1415年,明朝领土面积达到最大,若包括西藏,其面积约为1,000万平方公里。根据《明实录》所载,明朝最高人口为7,000余万,惟许多学者估算实际上逾亿(亦有认为可能达到1亿5千万)。
明朝是继汉唐盛世后又一个兴盛的中原王朝,亦曾经为手工业及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。在清朝官修史书《明史》中,认为洪武和永乐在位时期“治隆唐宋”、“远迈汉唐”。明朝时期,无汉唐之和亲,无两宋之岁币,天子御国门,君主死社稷。然而由于皇权过度集中,因此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事,或是由宦官行使大权的陋习。